索引號: | K12380210/2023-01488 | 分類: | 綜合政務\政務公開;國土資源、能源\土地,礦產 通知 | ||
發布機構: | 市委辦 | 文號: | 海辦發〔2023〕1號 | ||
成文日期: | 2023-01-08 | 發布日期: | 2023-03-10 | 有效性: | 有效 |
名稱: | 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海安市2023年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
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海安市2023年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
各區黨工委、管委會,各鎮(場)黨委、人民政府,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市委各部門,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市各群眾團體:
《海安市2023年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工作意見》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海安市委辦公室 海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月8日
海安市2023年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工作意見
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大對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建設海洋強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樞紐海安,科創新城”戰略定位,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深化海安特色的“高質量用地管理”實踐,高水平推進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五個海安”“五個強市”提供堅實的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
一、對標定位,優化布局,助推發展升級
對標“樞紐海安,科創新城”戰略定位,全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堅持系統思維,彰顯地方特色,以高質量規劃推動形成高品質國土空間格局。
1.全面優化布局。完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深化“多規合一”改革成果。2023年3月前完成海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草案公示、人大審議、專家評審并上報省政府。交運局、水利局、住建局、供電、供水、燃氣等相關部門梳理校核市域重大基礎設施及民生工程,兩區核定項目建設需求,確保中心城區用地布局合理,滿足產業發展、民生保障實際需求。一體推進鎮國土空間規劃,嚴格落實市級國土空間規劃、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規模等約束性指標。將國土空間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村莊規劃納入“一張圖”實施監督管理系統。
2.實現多規融合。“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統籌農村宅基地減量規劃,開展基礎設施及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生態保護修復,不斷推進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助推鄉村振興。按照“隨用隨備”要求,各區鎮結合鄉村振興專項流量指標配置情況,科學分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農民集中居住點、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等指標并及時備案實施。
3.推動詳規管控。啟動新一輪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合理劃分單元、街區、地塊,逐步實現城鎮開發邊界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細化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剛性管控要求,結合產業園區用地整治提升、社區生活圈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引導城市建設更新。鼓勵對重點區域、重要地段開展城市設計,對城市空間形態、高度體量、風貌特色、交通組織加以引導。
二、黨政同責,治管并重,守好資源紅線
把耕地保護放在首要位置,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突出生態優先,遵循自然資源保護修復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美麗海安。
1.落實黨政同責。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布局,不斷推進城市集鎮農村整體聯動、生產生活生態一體融合。圍繞“三區三線”劃定的全市耕地保有量76.9萬畝和永久基本農田69.03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2.3萬畝特殊保護任務,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壓實市、區(鎮、街道)、村、組、承包戶五級耕地保護責任,逐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建立健全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管控、保護、補劃”長效機制,完成永久基本農田鎮村公示。嚴禁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建設破壞耕作層的種植養殖設施,以及挖湖造景、建設綠化帶等行為,嚴禁非法占林占海。
2.突出綜合整治。編制完善生態保護和修復規劃,優先在已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范圍內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項目。全年實施增減掛鉤復墾新增農用地面積不少于1500畝,推進增減掛鉤動態監管常態化。建立耕地數量、水田、產能儲備庫,指標分類管理,全年完成旱地改水田不少于800畝,占補平衡新增耕地不少于1000畝。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年度“進出平衡”制度,穩妥有序恢復耕地,確保年度變更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耕作層表土剝離再利用不少于500畝。
3.致力生態提升。落實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十四五”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要求,全面推進林長制建設,科學規劃實施國土綠化,保護鄉村自然生態。2023年,全市凈增造林不低于180畝,新建省級綠美村莊2個,改造提升省級綠美村莊1個。持續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不低于60%,濕地保護率不低于46.5%。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推進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加快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區域生態修復,常態化開展滸苔綠潮聯防聯控工作,守好滸苔綠潮聯防聯控前沿陣地。
三、提質增效,保障發展,優化要素配置
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堅持效益優先,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高質量。創新要素供給保障機制,土地供應優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實施差別化用地,用好要素配置杠桿。
1.優配支持發展。加強和改進國有建設用地中工業用地的供應管理,推進工業用地供應由出讓為主向租賃、出讓并重轉變。建立健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供應體系。支持工業企業選擇適宜的用地方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統籌新增和存量土地,土地供應優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意見》和省自然資源廳等7部門《關于印發進一步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實施細則的通知》精神,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效益。加強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利用管理,積極探索地下空間有償利用方式。
2.強化批后監管。健全地價公示體系,動態監測城鎮地價,嚴格執行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有序推進經營性用地掛牌出讓,全年供應城市商品住宅用地不低于800畝,總建筑面積不低于80萬平方米。完善土地使用權二級市場建設,依法推進安置房通過補繳土地價款入市交易。項目供地嚴格執行《關于進一步推進海安市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實施辦法的通知》《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2022版)》等規定。在兩區試行“雙信地”“標準地”供地模式,提高服務水平和供地效率。實行“土地出讓合同+投資監管協議”,加強土地供應和開發利用監管,推進土地儲備監測監管系統運行,強化儲供聯動和閉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產出水平。
3.推進盤活儲備。依據“十四五”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專項規劃,編制年度實施計劃。加大區鎮增容技改項目考核和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全年盤活城鄉閑置低效用地不少于1500畝。繼續爭創“全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模范縣(市)”。科學編制土地儲備規劃(2020—2035)和年度土地儲備計劃(含三年滾動計劃),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儲備制度,推動土地儲備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依據《海安市持續深化工業企業“畝產論英雄”改革實施辦法》(海政發〔2021〕52號),科學評價考核區鎮全年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對前三名的區鎮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違法違規、閑置嚴重、達不到供地率考核等標準的區鎮進行約談,暫停用地審批,限期整改。對集約化水平評價較差的企業,整改到位前不再新增供地,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逐步進行淘汰。
四、規范執法,以民為先,提升治理水平
依法查處各類土地、林業和海域違法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準確把握法治建設要求,規范權力運行,務實推進矛盾糾紛及信訪的排查化解。
1.堅定執法從嚴。堅持“動態巡查為主、視頻衛片為輔”,常態化查處違法行為,堅決遏制新增違法用地行為,穩妥有序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等專項整治行動。進一步規范農業設施建設用地和臨時用地監管,防止改變用途和到期不能恢復耕種。壓實區鎮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的主體責任,著力消除新增違法違規用地違法狀態,逐步消化已裁定給區鎮街道執行的拆除沒收案件。進一步發揮“檢源行”黨建品牌作用,加大違法用地整改、閑置低效用地盤活、生態損害追償力度。扎實推進中央環保督察和海洋督察通報問題整改,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和非法占用海域問題,積極開展“未批先填”類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方案備案審查。
2.化解矛盾糾紛。深入貫徹落實《信訪工作條例》,不斷提升信訪工作能力水平,推動信訪矛盾糾紛規范化、法治化、實體化處置。進一步鞏固“自然資源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年”行動成效,常態化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包案制度,全面推動積案化解。深入排摸涉地信訪風險隱患,實行定期報送制,加大對初信初訪的實體化解力度,注重從萌芽階段進行有效處置,小事不擴大、大事不激化,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把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3.提升治理水平。加強《土地管理法》《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江蘇省行政程序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學習應用,強化法治宣傳教育,以“法源惠通”品牌建設為引領,打造自然資源法治宣傳教育海安特色。嚴格落實案卷評查、信息公開、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案件審理機制,穩妥應對公益訴訟,高效化解行政爭議。加強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工作,推動法制審核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牢牢守住法律底線。
五、深化改革,優化服務,推進資源惠民
堅持民生至上,優化服務改革,不斷提升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質效,打造審批更簡、服務更好、效率更高的資源惠民品牌,搶占營商環境新高地。
1.規范土地征收。加快規劃區域城市更新,規范開展征地前期工作,嚴格履行土地現狀調查(含分戶調查)、風險評估、聽證、補償登記、簽訂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告知確認書及排定被征地農民對接社保名單等法定程序,保障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批前足額繳納征地預存款,批后及時支付補償、安置費用,切實維護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法權益。
2.優化確權登記。組織開展窗口一線工作人員作風常態化建設專項活動,圍繞便民利民,規范程序,優化服務,著力提升工作能力和作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現線上辦理新建商品房轉移登記、存量房轉移登記等涉稅登記及存量房“帶押過戶”等業務常態化辦理。規范安置房等不動產辦證流程,擦亮“安心登”不動產登記服務品牌,拓展服務范疇,推進不動產抵押登記“網上辦,一日結”,“交房即發證”掌上辦。全面完成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開展登記成果回頭看,推進“發證到手”,登記工作“線下”轉“線上”,常態化開展登記。定期更新農村集體所有權確權登記數據庫,及時將因土地征收等原因導致的所有權變化進行更新,保障成果現勢性。
3.提高服務質效。加強“六優”示范所建設,逐步升級打造“樣板所”。積極探索推行以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為基礎的“雙信地”出讓模式,優化土地市場營商環境。以區鎮為單元,結合“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在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全市地質災害區域評估工作,實現產業項目用地免費查詢全覆蓋。
六、數據融合,動態監測,探索智慧治理
以調查強基,以大數據固本,加快建成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推動自然資源數字化智慧治理。
1.動態調查監測。加強協作,優化銜接,構建變更調查新機制,開展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及時將耕地衛片監督、增減掛鉤、增存掛鉤(含拆舊區和建新區)涉及地類變化的納入國土變更調查,做好具有季節性種植特征新增耕地舉證工作。開展衛片監督,著力整治不合理的耕地流出問題和違法違規用地行為。以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底圖,開展2022年度城市國土空間監測,掌握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的類型、面積、范圍、分布和變化等情況,支撐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實施監督、城市體檢評估、用途管制等國土空間治理工作。
2.融合共享智治。加快建成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自然資源“一張圖”分布式管理、應用和共享服務機制。融合多部門以及互聯網、物聯網等相關數據信息,建立多源數據匯聚、集成與智能分析機制,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督、行政審批、政務服務、資源監管、分析決策等應用提供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
3.一體制圖建庫。加強應急測繪能力保障,持續維護更新“智慧海安”時空信息云平臺。強化基礎測繪,推進測繪成果服務自然資源和規劃各項工作,更新編制海安市1:2000主要要素地形圖,確保海安空間地理信息庫數據廣泛應用。積極探索“一次委托、統一測繪、成果共享”的“多測合一”全流程聯合測繪服務,逐步構建“一個資源庫、一套數據標準、一個管理平臺”的管理模式。開展海洋經濟調查和涉海企業名錄更新,摸清海洋經濟“家底”,促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能力。
七、創新驅動,加速轉化,激發發展動能
加快工業用地提質增效配套制度建設,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土地生態修復項目與美麗鄉村、礦山生態文明建設等有機結合,不斷激發發展動能。
1.加快體系建設。推進工業用地提質增效,加快建成準入、監管、培育、考核、退出全鏈條體制機制。深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配套政策,規范操作程序,鼓勵區鎮全面排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先行先試開展入市工作,為項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騰挪發展空間。
2.推進礦地融合。創新“土地整治+生態理念”,加強綠色礦山建設,實現土地生態修復項目與美麗鄉村、礦山生態文明建設等有機結合。嚴格按照《海安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21—2025年)》,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積極爭取省自然資源廳地勘基金申報,開展海安地熱綠色能源調查與開發利用示范項目,規劃建設地熱能源站,鉆探地熱井2處,打造地熱循環利用示范區,推動海安能源結構轉型和綠色生態發展。
3.強化綠色發展。全面加強林長制建設,著力構建綠化管護長效機制,努力提高全市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全年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不低于3800畝。完成森林撫育0.5萬畝,新建農田林網控制面積0.3萬畝,更新完善不低于3萬畝,建成全民義務植樹基地15個。抓好以美國白蛾為重點的病蟲害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5‰以內。加強森林防火,森林火災控制在0.3‰以內,控制率在1.2公頃/次以下。
附件:2023年各區鎮(街道)自然資源和規劃工作任務表
附件
2023年各區鎮(街道)自然資源和規劃
工作任務表
(單位:畝)
區鎮 |
增減 掛鉤 |
占補 平衡 |
旱 地 改水田 |
表土 剝離 |
盤活低效用地 |
經 營 性 土地上市 |
凈增 造林 |
開發區 |
166 |
90 |
19 |
69 |
500 |
300 |
50 |
高新區 |
256 |
145 |
25 |
82 |
500 |
300 |
60 |
濱海新區 |
144 |
188 |
248 |
48 |
70 |
50 |
20 |
李堡鎮 |
160 |
84 |
188 |
43 |
70 |
50 |
10 |
大公鎮 |
154 |
100 |
106 |
51 |
60 |
10 |
10 |
曲塘鎮 |
179 |
98 |
57 |
56 |
70 |
50 |
10 |
雅周鎮 |
119 |
50 |
91 |
41 |
50 |
10 |
5 |
南莫鎮 |
107 |
67 |
20 |
34 |
60 |
10 |
5 |
白甸鎮 |
63 |
50 |
14 |
23 |
60 |
10 |
5 |
墩頭鎮 |
152 |
128 |
32 |
53 |
60 |
10 |
5 |
合 計 |
1500 |
1000 |
800 |
500 |
1500 |
800 |
180 |